十大相似词或者同义词 武汉

宜昌    0.786993

湖北    0.758522

武汉市    0.745423

襄樊    0.740058

重庆    0.735540

长沙    0.717278

广州    0.709525

南京    0.705149

成都    0.704688

郑州    0.698436

三十大相近词或者同义词 武汉

Article Example
市(普通话拼音:Wǔhàn Shì;话拼音:Wūhán Sí),简称“汉”(别称:“江城、大、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明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称。
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范畴,留下了一些遗迹传说。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所记载的俞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楚国汉阳(今蔡甸集贤村)人。至今,汉阳仍存有古代留下的古琴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锺子期墓等建筑遗迹和“琴断口”等历史地名,也因此被称为“知音”故里。
三国时期,当时的武昌(今与武昌毗邻的鄂州)成为三国东吴政权的都城,孙权在此称帝,使武昌及其周边第一次成为中国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湖广行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重庆东南部,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这是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中南地区”的概念)的治所,也是正式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开始。
明末清前期,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被世人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也因汉口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咽喉,成为天下商贾聚集之地,历史上也被称为三大茶市(另两个为九江和福州)和中国四大聚之一(当时的佛山与北京、苏州、汉口并称为中国商业最为繁荣的“四大聚”)。
社会民生方面,清末民初的(主要是汉口)华洋杂处,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移民纷纷在此定居、闯荡,逐步形成了中西合璧、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鲜明城市文化和居民结构,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西化,追求时尚与新潮,喜爱与西方接轨:到“咖啡厅”喝“咖啡”、看西方“电影”、到“西餐厅”吃洋国“西餐”、去“万国跑马场”“赌马”、到“品芳”照相馆拍照、到球场街打“高尔夫球”、到“歌舞厅”“跳探戈”等成为100多年前汉口上流华人最前卫的娱乐方式,汉口也成为西方现代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传入中国大地的桥头堡,这也为不久的以后成为中国经济之翘楚、近现代革命之发源地奠定了思想基础。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其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使汉阳造成为闻名东亚的品牌,进一步刺激了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在原有以商贸金融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发源地。他主持修建了京汉铁路,使成为中国的南北交通枢纽,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他还兴办西式现代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自强学堂(即大学前身)”等新式学堂,大力推动教育,进一步推动成为了中国的教育文化重镇。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基本奠定了现代汉口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轮廓。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人称作“张公堤”,并被改建为城市绿道公园。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并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这条路也是民国时期中国各方政治势力在地区角逐的主要舞台。
1949年6月起,人民币成为唯一合法流通货币。1950年起,土地改革等运动先后在全国展开。1951年12月开始了“三反五反”运动。1954年6月,市被并入湖北省,并被改为湖北省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