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相似词或者同义词 地球

月球    0.808350

星球    0.771475

宇宙    0.760535

行星    0.752897

太阳系    0.721830

木星    0.688861

火星    0.686807

地球表面    0.677458

银河系    0.677210

太空    0.656766

三十大相近词或者同义词 地球

Article Example
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的英文名「Earth」源自中古英语,其历史可追溯到古英語(时常作「eorðe」),在日耳曼语族诸语中都有同源词,其原始日耳曼語词根构拟为「*erþō」。拉丁文称之为“Terra”,此为古罗马神话中大地女神之名。希腊文中則称之为“”(),這個名稱是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的名字。
根据放射性定年法的测量结果,太阳系大约在45.6±0.08亿年前形成,而原生大约形成于45.4±0.04亿年前。从理论上讲,太阳的形成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氢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坍缩的质量大多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一边旋转一边摊平,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流星體和其他太陽系小天體。星雲假說主张,这样的微行星起源于吸积坍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形成的直径为一至十公里的块状物。根据该理论,组成原生的物质的直径大约为10–,这些物质经过1000至2000萬年的生长,最终形成原生。初生的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
1960年代起,猜测7.5亿年到5.8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成冰纪大冰期時,强烈的冰川活动使表面大部分处于冰封之下,是为“雪球”假说。5.42億年前发生了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事件,紧接着就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上的多细胞生物种类猛增(如:節肢動物三葉蟲、奇蝦等)。在5亿年前的奧陶紀出现了脊椎動物甲冑魚。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又经历了5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其中,發生在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是已知地質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而距今最近的灭绝事件是发生于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使不会飞行的恐龙和其他大型爬行动物灭绝,但一些小型动物逃过一劫,例如那时还像鼩鼱一样的哺乳动物。在过去的6600万年中,哺乳动物持续分化。数百万年前非洲的类猿动物(如圖根原人)学会了直立。由此它们得以更好地使用工具、互相交流,从而获得更多营养与刺激,大脑也越来越发达,最后演化成人类。人类借助农业和文明的发展享受到了上任何其他物种都未曾達到的生活质量,也反过来影响了和自然环境。
大致呈椭球形。自转的效應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赤道半径比极半径大了。因此,表面离質心最远之处並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而是位於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峰。的参考椭球体平均直径约为,约等于(40,000 km)/π,这个整数并非巧合,而是因为长度单位米的最初定义是经过法国巴黎的经线上赤道与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
由于局部地势有所起伏,与理想椭球体略有偏离,不过从行星尺度看,这些起伏和半径相比很小,最大偏离也只有0.17%,位于海平面以下的马里亚纳海沟與海拔的珠穆朗瑪峰只产生0.14%的偏离。若把缩到-{zh-cn:台球;zh-tw:撞球;zh-hk:桌球;zh-sg:桌球}-大小,上像大型山脉和海沟那样的地方摸上去就像微小瑕疵一样,而其他大部分地区,包括北美大平原和深海平原摸上去則更加光滑。
位于外层的刚性岩石圈分成若干板塊。這些板塊是剛性的,板塊之间的相對運動发生在以下三種邊緣:其一是聚合板塊邊緣,在此二個板塊互相靠近;其二是分離板塊邊緣,在此二個板塊互相分離;其三是轉形板塊邊緣,在此二個板塊互相橫向錯動。在這些板塊邊緣上,會出現地震、火山活動、造山運動以及形成海沟。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
隨著板塊飄移,海洋板塊俯冲到聚合板塊邊緣的前緣下方。同時,地幔物質於分離板塊邊緣上升至地壳,產生了中洋脊。這些過程使得海洋地殼一边从地幔中不断产生,一边不斷地回收到地幔中,因此海洋地殼的年齡大多低於1億歲。現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位於西太平洋地區,其年齡估計約為2億歲。相較之下,最古老的大陆地壳年齡約為40.3億歲。
目前的主要板块为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歐亞大陸板塊、非洲板块、南極洲板塊、印度-澳洲板塊以及南美洲板块。另外還有阿拉伯板块、加勒比板块、位於南美洲西海岸外的纳斯卡板块以及位於南大西洋的斯科舍板块等板塊比較有名。印度-澳洲板塊是澳洲板塊與印度板塊在5,000萬至5,500萬年前融合形成的。在这些板块中,大洋板塊位移速率快,大陆板块移动速率慢:属于大洋板块的科科斯板块位移速率為每年75毫米,太平洋板塊則以每年52至69毫米的速率位移;而属于大陆板块的歐亞大陸板塊,平均以約每年21毫米的速率行進。
表面积总计约5.1亿平方公里,约70.8%的表面积由水覆盖,大部分地壳表面(3.6113亿平方公里)在海平面以下。海底的地壳表面具有多山的特征,包括一个全球性的中洋脊系统,以及海底火山、 海沟、、海底高原和深海平原。其余的29.2%(1亿4894万平方公里,或5751万平方英里)为不被水覆盖的地方,包括山地、盆地、平原、高原等地形。